更新时间:2018-10-28
人是极其善于自我评价的动物。
在学习、接触任何新事物时,每当产生了任何一丁点挫折或者瑕疵,就会习惯性地把不足挂齿的失败与自我的人格绑定在一起。
举个例子,比如你复习英语,单词背不好导致无法全面理解句义导致阅读理解做不好甚至写英语作文都会让你觉得如临深渊,这一连串的失败效应让你产生一个错觉:
“啊,我其实就是一个连英语都学不好的废柴啊。”
“哦,谁让我天生英语就差呢。”
“嗯,我就是这样一个学渣没错了。”
小小的失败在内心发酵,本来明明是一个微乎其微的学习上的错误,但最后却上升到了人格上的批判。
“我是不是一直就是这样一个糟糕的人?”
于是,所谓的灵魂拷问出现了。
而身在局中的你,不会明白这一场所谓的大型灵魂拷问压根就不值得你提出。因为这一切根本就不存在,是杂念的延伸,也是思维的幻象。
我们客观看待一下整个杂念是如何诞生的,用理性来分析一下整个心理波动的进程:
一开始最小的那个起点,只是你单词背不好而已,那么此时你最应该做的事是什么?
当然是反省自己为什么单词背不好啊!是不是方法出了问题?是不是专注力不够?精力是不是被其他琐事牵引了?在时间管理的方法上是不是正确?
你会发现,这些才是你真正应该思考和直面的问题。单词背不好要么是方法问题,要么是态度问题,凭什么要和我的人格挂钩呢?
可这就是大部分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应激状态。
从来不把“学习不好”这件事与“方法”绑定在一起,喜欢把“学习不好”与人格缺陷绑定在一起。
可以这么讲,你在主观上赢得了胜利,可你在客观上输得一败涂地。
你把自己的人格都赔进去了。长此以往,学渣对于自我身份标签的认同会越来越浓烈。
“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啊。”
这句话我们在生活场景里太常见了,对于每一个心安理得说出这句话的人而言,他们始终被困在自己给自己的谣言里,并且不断麻木于自我对自我的诽谤。
当我们在学习上碰到任何困难,都会制造出一个标签,然后将标签与我们的人格进行捆绑、黏连,这使我们在黑暗的角落里觉得安心。
潜台词是:
“你们看,我都这么说我自己了,那你们应该也没什么好指责我的了吧。”
我们都太在意自我对自我的评价,别人对自我的评价了。
大部分人在优先级的排列上,都极其喜爱把人格评判置顶,但把真正有价值的方法改良放在最后。
简单地说一句,方法不对就纠正方法,态度不好就端正态度,哪儿不好就指出来,然后指哪儿打哪儿。
强者和弱者在人生节奏上有质的差别。前者是做事,做事,再做事。后者是评价,评价,再评价。
不带评判意识地去观察自己,不添加对于自我的评判与杂余想法。
只看事实本身,然后纠正,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