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3-27
培育创新增长点、增长带、增长极 我国形成区域创新梯次联动新格局
视觉中国
我国区域创新已经形成梯次联动新格局,发展还在加速。数据显示,目前,已有17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56家国家高新区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核心载体和重要引擎,研发投入全国占比超过44.3%。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广东深圳等国家自创区对所在地区GDP增长贡献率超过20%,成为创新发展“领头雁”。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正式发布,我国还将加快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点带面,健全梯次联动的区域创新布局,培育创新增长点、增长带、增长极。
创新客观存在区域梯次差异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推进梯次联动区域创新。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战略研究部主任张亮亮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说,梯次联动区域创新是利用创新扩散梯次推移的规律,通过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强化区域创新中心的辐射效应,促进区域创新联动协同,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布在客观上存在区域梯次差异,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沿海还是内地,都不会是均衡发展的。事实上,即使处在同一区域,技术创新的扩散不存在任何障碍,也会由于企业、高校等各个创新主体在区位条件、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形成创新梯次分布格局。张亮亮认为,可以利用这种梯次特征及规律,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省级高新区的作用,因地制宜发展侧重不同功能的创新型城市,形成创新增长极,带动培育创新型城市群和创新增长带。
从发展情况看,东部地区领跑科技创新发展,北京和上海两大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成效初步显现。“我们的研究显示,我国城市群的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呈现典型的层级分化特征,第一梯队是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等创新驱动型城市群,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均大幅高于其他城市群;第二梯队是以山东半岛为代表的创新成长型城市群,第三梯队是成渝城市群等创新追赶型城市群,对中西部地区的创新辐射引领日益凸显,我国已初步形成梯次联动的区域创新布局。”张亮亮说。
打造多个世界级创新城市群
我国目前正处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如何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大力推进城市和城市群创新发展,打造若干世界级创新型城市群、构建协同创新高地成为未来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进程中的一大重要议题。
张亮亮表示,随着城市群的发展,人口与产业的集聚转移速度加快,创新将加速梯次扩散,粤港澳大湾区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将对上述目标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到,要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罗文表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最有共识、最具优势的地方。通过科创中心的建设,将加快实现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的深度融合,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这三个经济总量占全国近四成的超级城市群,建设为创新型经济体。香港、澳门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广泛的创新联系,通过共建科创中心,也将吸引全球高层次创新人才、企业和科研机构到大湾区集聚,推动大湾区企业、技术、标准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而“长三角创新圈”创新空间布局将围绕“一圈一核三城多点”。“一圈”指依托沪宁合、合杭高速铁路、G42 G50 G60高速公路、长江中下游航道、区间航空航线等立体交通体系,通过沿线城市创新要素交流融合、紧密合作形成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创业生态圈;“一核”指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科学中心的龙头核心;“三城”即南京、杭州、合肥等三个区域双创中心城市的辐射联动;“多点”圈内更多城市,打造世界有影响力的综合性科创中心城市群、国家自主可控产业策源地和全国区域协同创新和发展示范区。
企业和金融界也纷纷加入推进国家梯次联动区域创新的行列。中国平安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金融枢纽”的建设,正是他们近年来所重点投入的工作。2017年,平安集团与广东省政府共同发起成立规模1500亿元的“广东平安发展基金”,用于投资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的大型基础设施,包括智慧城市建设、高快速铁路、城际铁路、机场等。平安信托还协助推动集团与深圳市政府签约总面积31.9平方公里的深圳国际生物谷项目,助力深圳建设成为国际领先的生物科技创新中心、全球知名的生物产业聚集基地等。
做好顶层设计提升营商环境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张全说,我国在建设多个科创中心过程中,还应继续完善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地布局,主导发起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激发科研人员科技创新意识,进一步提升创新源头供给能力。
张亮亮则表示,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城市群作为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与创新增长极,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建议做好政策体系的设计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的积极作用,以创新型人才为中心,全面优化创新生态和创新服务,加强城市创新合作机制建设,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资源共享网络。而北京的“三城一区”、G60科创走廊都是极佳的案例。
“还应积极提升创新低梯次地区的营商环境和创新服务水平,增强其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转化创新能力,打造区域创新中心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基地,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张亮亮说,目前部分城市群内城市联系较为松散,尚未体现出协同创新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区域创新中心的创新成果更易于向梯次相近的城市扩散,如果梯次差距过大,即使在地理上邻近,也难以形成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实施紧凑化、集约化的城市发展模式不仅有利于提升城市分工水平,获得集聚经济,同时对区域创新协同发展能力的提升也极为重要。张亮亮强调,经济集聚伴随的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大量聚集是创新发达区域的主要优势所在,城市间联系越紧密,城市群的创新集聚与扩散效应越强。(记者 李 禾)